【《cult青年的选择》专题】
这Cult Movie到底是个什么东东?绝大多数电影理论书上都不会有答案,影评人也很少会谈及。它不是一种电影类型(genre),也不是一种电影风格(style)。从字面上说,cult就是信徒,我们把Cult Movie翻译成邪典电影,这“邪”与“典”两个字概括了这类影片的两种情况:一是“邪”,大多数Cult Movie都是B级制作的低成本小片子,一般都在低等的院线放映,情节多半离奇怪诞,拍摄手法也自由放肆,不按常理出牌,并拥有一群人数虽少却非常死忠的影迷。
《洛奇恐怖秀》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。但Cult Movie也不都是怪异疯狂的小片子,不少经“典”大片也同样可以纳入它的范畴,尤其是一些旧日的影片,比如《卡萨布兰卡》和《乱世佳人》。而后来的《星球大战》和《指环王》,则是大制作Cult Movie的代表了。这些邪典影片的共同之处在于:影片历久不衰,一直会在影院中放映,令影迷如同对待宗教般狂热地投入,不断去探索其中的细节与内涵。Cult Movie的出现相当偶然——最初,是国外的一些低等级影院放映老片或者低成本影片,票房非常低廉,很多人(尤其是一些无家可归者)只为了找一个栖身之地,意外的迷上了这些影片。后来,某些人群集体观影的活动或者参加以某些影片为主题的party,使之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。从这里看,这个西方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个条件:有层次的院线制度——很多Cult Movie都是从午夜影院走出来的;西方的文化风尚——比如朋克文化;观众狂热张扬,追求独特的个性。
假如你对cult电影略知一二,就该知道这些年轻人是在向谁致敬:1975年的电影《洛奇恐怖秀》一般被认为是cult电影的鼻祖,影片笼罩在一片不知所谓的狂欢气氛中,开场4分钟的片头曲,黑色银幕中央诡异的红嘴唇将电影史上的神怪角色娓娓道来,从《金刚》到《飞侠哥顿》,从火星人到变异蜘蛛,因为它们恰恰是把“坏品位”引领成“怪品位”,把“愚众”滋养成“cult fans”的终极营养。而《cult选》居然又找来所谓美国神怪导演ed wood、日本另类漫画大师伊腾作序,写得煞有介事,但是定睛一看,此edward并非彼edward,此伊腾亦并非彼伊腾……这一招瞒天过海,真能唬住门外汉,逗乐懂行人,cult意味十足。
【《cult青年的选择》专题】